目前市場上有自動抬壓腳機構的釘扣機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當釘扣機主軸旋轉時,提升偏心凸輪帶動紐夾提升擺架,以紐夾提升擺架軸為中心上下擺動。 開車時,釘扣機的紐夾提升曲柄,在止動軸的擺動下順時針方向擺動,并利用紐夾提升連桿將紐夾提升板推向前方。這樣,釘扣機的紐夾提升板凹槽就離開了紐夾提升擺架彎頭,所以紐夾提升擺架“空擺”。 停車時,釘扣機紐夾提升擺架產生兩個動作:一是紐夾提升擺架拉著提升板向下擺動,同時,紐夾提升板的上端又牽動紐夾提升杠桿以銷軸為中心向上擺動;二是紐夾提升杠桿向上擺動時,其前端的紐夾提升桿即與紐夾提升鉤一起將紐夾提起。 在了解釘扣機自動抬壓腳機構的工作原理后,筆者再著手解決問題。首先,我們要解決停車不到位問題,為此應做下面幾項檢查和調整。 解決停車到位問題———
啟動壓板的調整
停車時,釘扣機皮帶輪右側的鋼球與啟動壓板之間的標準間隙應為0.2mm—0.3mm。我們可以向左推移皮帶輪和鋼球,就可目測此間隙。
如果釘扣機皮帶輪右側的鋼球與啟動壓板之間隙過大時,會造成釘扣機離合器打滑不易開車,我們需要用力踩腳踏板,機器才能啟動。釘扣時,機器轉速低,停車時,常因旋轉慣性小而紐夾提升不到位。
如果此間隙過小時,釘扣機的啟動踏板變重,會出現皮帶輪發熱和停車時沖擊力大等故障。在調節時,我們需停車后旋松啟動壓板鎖緊螺母,然后順時針方向轉動調節螺釘,則鋼球與啟動壓板的間隙增大;如果逆時針方向轉動,則鋼球與啟動壓板的間隙減小。 針數調節凸輪的位置調整
停車時,釘扣機的針數調節凸輪的凹槽斜邊,與針數調節滾柱之間的間隙為0.8毫米,即為標準調整值。 如果其間隙過大時,釘扣機制動時噪音大;如果間隙過小時,則出現停車不到位、紐夾提升不足、剪不斷線等故障。該位置的調節方法:停車時,我們可以旋松針數調節凸輪緊固螺釘,轉動針數調節凸輪,使針數調節滾柱與針數調節凸輪凹槽斜邊的間隙達到0.8毫米。在此狀態下,我們再旋緊針數調節凸輪緊固螺釘。 止動桿位置的調整 機器在運轉中,止動桿的下端面與止動凸輪最凸處的間隙應為2.4毫米,此值是標準調整值。 若止動桿的下端面與止動凸輪最凸處的間隙過大,會造成進入停車狀態不穩定。停車時,釘扣機的皮帶輪與啟動摩擦輪不能完成分離,停車時沖擊力大,皮帶輪發熱等故障;若距離過小,則會造成釘扣機在運轉中,止動桿與止動凸輪相碰或無法啟動。 這一故障的調整方法:我們先踩著腳踏板,轉動皮帶輪,使針數調節滾柱爬到針數調節凸輪的凸面上(進入停車狀態開始的第3針~4針時)。然后,我們再旋松針數調節曲柄的固定螺釘,上下轉動止動桿,使止動桿與止動凸輪的最高處相距2.4毫米。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可用2.4毫米的墊片或3毫米的內六角扳手作定尺,墊在止動凸輪與止動桿之間后,緊固針數調節曲柄的固定螺釘。 釘扣機止動桿的前后位置,即從止動架到止動桿的距離應為8.5毫米,此值為標準調整值。若止動架到止動桿的距離間隙過大,會造成制動時沖擊力過大、噪聲過大或止動桿脫出止動凸輪;若這一間隙過小,會造成制動時,止動凸輪的位置不穩定。 此8.5毫米的距離,可通過調整制動彈簧的調節螺母進行調節。 解決壓腳掉下來問題——— 解決停車到位后,我們再解決釘扣機停車時壓腳會掉下來的問題。為此,筆者建議應進行以下檢查和調整。 紐夾提升板的調整 開車以后,釘扣機的紐夾提升板與紐夾提升擺架彎頭,應有0.5mm—0.8mm的間隙。此間隙過大,釘扣機紐夾提升擺架彎頭不能卡到提升板的凹槽內,所以停車時,紐夾不能提起;此間隙過小,則釘扣機開車以后,紐夾提升擺架碰紐夾提升板產生異常噪音。 調節方法:我們踩下踏板,轉動皮帶輪,使針數調節滾柱爬到針數調節凸輪的凸面上。我們再向左推倒機頭,旋松紐夾提升曲柄的緊固螺釘,前后移動紐夾提升板,至紐夾提升板與紐夾提升擺架彎頭的間隙達到0.5mm~0.8mm時,再旋緊紐夾提升曲柄緊固螺釘。 紐夾提升擺架和提升偏心凸輪的調整 根據上述自動抬壓腳機構工作原理,我們結合紐夾提升板的調整,對紐夾提升擺架和提升偏心凸輪的時間、初始位置進行同步調整,以達到停車時壓腳不會掉下來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