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圓頭鎖眼機鎖扣眼,在鎖圓頭部位時易出現跳針現象,
⑴ 檢查壓腳是否壓緊縫料 先將一層縫料分別壓在兩只壓腳下,用力拉動縫料,若兩只壓腳下的縫料都能拉動,則可將壓力調大些。若其中一只壓腳壓不緊縫料,則將此壓腳用尖嘴鉗夾彎些,使壓腳能壓緊縫料。 ⑵ 檢查繃料情況 在鈕孔開始縫鎖之前,縫料應繃開足夠的寬度,否則會產生跳針。將縫料壓在壓腳下,轉動手柄,使工作臺處于縫鎖位置,然后轉動手輪,觀察機針刺入縫料和往上回升時,縫料是否隨著機針上下而下陷和提起,若機針回升使縫料有明顯提起現象,即繃料量不足,需要根據先切后鎖或先鎖后切兩種情況分別進行調整。 先切后鎖繃料量調整:旋松左、右夾距定位片螺釘,將左、右夾距定位片往內移(靠近),則縫料繃開的寬度增大;往外移動縫料繃開的寬度減小,然后擰緊夾距定位螺釘。若圓頭部位針跡有或窄、或寬、毛邊等現象時,可將切刀前后移動一些。 先鎖后切繃料量調整:一般是將左、右兩只蓋板往機針方向靠近,使縫料繃得緊些,避免產生跳針。 繃料量大小,以鎖出的扣眼美觀、無毛邊為標準。繃料量過大,會使縫料變形,扣眼不美觀;繃料量過小,則會出現毛邊或跳針。調整時,可觀察繃料板外側與送布板內側的間隙,間隙越大則說明繃料量越大,間隙越小則說明繃料量越小。如果繃料量太大,可旋松繃料片緊固螺釘,使繃料片帶著繃料板向兩邊移動,繃料量則變小。如果繃料量太小,可使繃料片帶著繃料板向中間移動,繃料量則變大。注意:調節時,一定要使左右繃料板外側與送布板內側的間隙相等。 ⑶ 檢查針板的安裝高度 小針板太低,造成縫料在針板和壓腳間懸空,導致縫料下陷,引起跳針。 針板高度的調整標準是:小針板2的最高表面安裝在機器上應與拖板面1一致,針板的臺階端面與拖板平面齊平。若針板的最高表面高于拖板平面會碰撞機件,低于拖板表面會產生跳針現象。不同的機型其要求略有不同,如558型的小針板高出拖板0.2mm,299型的則與拖板面平齊或低0.8mm。 ⑷ 檢查壓腳與所縫圓頭線跡四周間隙是否均勻 如果不均勻,按標準調整左、右鉤針使其對稱。 ⑸ 檢查針桿勾線部位零件是否有磨損 如有磨損,則需更換零件。 ⑹ 檢查鉤針和機針配合時間 調整鉤針和機針配合時間使之正確。 ⑺ 檢查針桿高低位置 必要時將針桿走速稍調快些。 ⑻ 檢查彎針架軸向竄動量 如果過大,需更換磨損或松動的零件。 ⑼ 機針和縫線的選用 選用粗一些機針和捻度小的縫線。 由于問題主要出在圓頭部分,前4點應重點排查。若仍不能解決圓頭部位的跳針,應檢查針桿機構與勾線機構的同心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