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開折疊器A的鎖緊裝置B;
2、向操作者方向拉折疊器,并略向下拆下來;
3、將需要的折疊器推入二卡口中,然后向前推;
4、固定鎖緊裝置B。
傳感器65能根據更換的不同折疊器來自動調整左右壓腳的距離。
2、面線剪刀的調整 壓腳將布送往角刀的過程中完成剪面線動作。刀先下來勾住線,在收回過程中將線剪斷。縫紉開始時面線應該夾在夾線器上。
當氣缸①動作時,捕捉器③到滑動板②間的 距離A為3至4MM。松開螺釘④移動氣缸來調整其距離。注意:不能讓中刀碰到面線剪刀。
3、中刀的調整
在縫紉過程中,中刀的切割性能對口袋的縫紉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刀調節的不好,將會引起布料發皺,中刀切割口不直等等問題。具體調節方法如下:
中刀固定方法:通過螺釘②來固定中刀,安裝時中刀應盡量向上靠,使中刀的安裝槽下端盡量接近第二顆螺釘②。
中刀高度:中刀①壓下時,中刀刀刃應該距針板平面1-2毫米。
調節方法:通過松開螺釘③調節中刀支架在軸上的位置來調節中刀的高度。
中刀位置:中刀①壓下時,中刀刀面應緊貼針板上的定刀刀面,且與定刀間有很小的角度。角度太大易使刀很快磨損。
調節方法:通過松開螺釘(4)來調節中刀距定刀的距離。通過松開螺釘③轉動中刀支架的角度來調節中刀與定刀的角度。
4、底線剪刀的調整
具體機械調整位置見上圖。
程序設定:底線切割位置由程序設定(P-F4中參數26)。如果位置太早,面線和底線將會一起被剪斷,這樣在下次縫紉過程中面線就比較短。剪線持續時間由程序設定(P-F4中參數27)。如果時間太短,動刀將勾不著底線。如果時間太長,在壓腳把布送到角刀處切割后剪刀才動作,那布上留下的底線線頭就太長。
5、角刀的調整
角刀的高度調整:
角刀安裝架到角刀支撐架①的距離B為6~7MM。通過松開螺釘④移動角刀軸來調整。
角刀的寬度調整:
通過螺釘①來調節角刀兩個刀片間的寬度A。如果針距為12MM,則角刀間的距離應調為10~10.2MM。
調整方法:旋轉兩個螺釘②直到兩把刀片的頂部重合。刀片支撐桿③起保護作用,它防止布片在切割時被損壞。
常見故障產生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1、 錯誤08:大壓板前定位錯誤
原因是傳感器33沒裝好。此時應踩腳踏板復位后并調整傳感器安裝位置。正確情況是只有當大壓腳到達傳感器33下時(傳感器33下接觸面與拖臺上的螺釘平面間隙為1MM左右),傳感器33上的指示燈亮,否則在正常工作時的任何情況下傳感器33都不應該亮。
2、 錯誤17:中壓板沒有抬起
原因一是機器沒有氣壓了;原因二是控制中壓板氣缸軸收回的氣壓閥進氣量調的不對,導致上升速度太慢;原因三是傳感器34的安裝位置不對;原因一解決辦法是檢查主氣壓閥上的壓力表刻度為多少,正常情況下應為6BAR左右。原因二解決辦法是調大使中壓板氣缸軸收回的氣壓閥的進氣量。原因三解決辦法是調整傳感器34的安裝位置,當中壓板抬起時,傳感器34的尾部指示燈應該不亮。
3、 錯誤18:中壓板沒有結束
原因一是控制中壓板氣缸軸伸出的氣壓閥進氣量調的不對,導致下降速度太慢;原因二是傳感器34的安裝位置不對;原因一的解決辦法是調大使中壓板氣缸軸伸出的氣壓閥的進氣量。原因二的解決辦法是調整傳感器34的安裝位置,當中壓板壓下時,傳感器34的尾部指示燈應該亮。
4、 錯誤34:針沒有到上針位
原因一是換底線或穿線時移動了機頭的手輪,導致上針位移位;原因二是電機編碼盤定位錯誤;原因一的解決辦法是按ENT鍵,機頭會自動復位。如果一直連續出現錯誤34,就代表伺服電機的編碼盤出了錯誤。此時的解決辦法是關閉機器總電源,停幾分鐘后開機。此錯誤會自動消失。
5、 錯誤35:斷線
原因一是底線用完或過線處有毛刺或線的張力沒調節好;原因二是斷線傳感器失靈;原因一的解決辦法是換線或調節線的張力。原因二的解決辦法是將P-F3中參數18上線傳感器的靈敏度改為99%,暫時取消斷線傳感器的作用。
6、 錯誤42:口袋長度不對
原因一是袋蓋沒有放好;原因二是放置的袋蓋長度與主界面上設定的袋蓋長度誤差超過了P-F4中參數28設定的袋蓋檢測誤差極限。原因一的解決辦法是按正確方法放置袋蓋;原因二的解決辦法是放置正確長度的袋蓋或是在主界面上設置與實際放置袋蓋一樣長度的數值。
7、錯誤54:中壓板沒有到達正確工作位置
原因一是穿線后忘記歸位;原因二是傳感器37安裝位置不對;原因一的解決方法是拔起旋鈕將中壓板移到正確位置。原因二的解決方法是調整傳感器37的工作位置,當中壓板歸位時,傳感器37尾部的指示燈應該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