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針六線拼縫機,機針老把布扎破怎么辦?請說一下!
202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深入貫徹制造強國戰略,克服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與挑戰,有效踐行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完善自主核心技術體系,持續提升創新驅動力,行業科研基礎及制造水平穩步提升,創新成果成效顯著。
2021年行業科技發展綜述
基本情況
1、科研體系及主要機構
2021年,行業自主核心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根據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調研統計,截至2021年底,行業共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約25家,省級以下政府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20余家,省級企業研究院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8家。此外,根據公開資料統計,2021年全國有40余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眾多下游企業以多種形式開展了縫制設備類協同創新。
2、科研團隊
2021年,行業科技從業人員隊伍基本穩定,規上企業科研總人數約7000人(含研發、工藝、檢測、科技管理等相關崗位,不含機械零部件企業,下同),企業科技人員約占員工總數的14.23%,從業人員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比例約為5.3%,科研人員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比例約為38.14%,其中高級職稱約占科研總人數的5.2%;高級技能以上職業資格人數約占員工總數的9.9%,其中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人數約占員工總數的3.94%;專科以上學歷人數約占員工總數的40.27%。
3、科研投入
全年行業規上企業科研總投入約16.95億元,同比增長28.31%,R&D比例約為4.56%,企業在數字化、智能化等產品研發方面加大投入,部分項目得到了政府資金支持,從骨干企業抽樣調查估算,全年行業獲政府支持資金約為1億元左右。
4、主要科技成果
全年行業申請各類專利總計8775件(國家專利數據庫公開,以公告日為準,下同),其中發明專利2219件,實用新型專利5523件,外觀設計專利1033件(含紡織機械類產品),新增授權發明專利804件。獲國家及地方科技獎7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7項,另有多個項目獲得地方各級政府獎勵。
行業重點戰略工程相關項目進展情況
202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以創新工程、強基工程、人才培養工程、重點產品技術攻關工程、重點產品技術攻關計劃等相關項目為抓手,開展了品牌培育及質量提升工程重點戰略工程。
綜合來講,2021行業科技發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科技發展成績斐然
1、行業科研環境進一步優化
2021年,行業科研基礎及制造水平穩步提升,智能轉型邁上新臺階,縫制機械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在國家層面,協會團體標準《工業用縫紉機 計算機控制高速包繃縫縫紉機》入選2021年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項目,杰克智能縫制產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選工信部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舒普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信勝、拓卡奔馬、愛瑪入選工信部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地方層面,各地政府陸續出臺了多項專項扶持政策,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不斷增大,行業獲得的各項資金支持較上一年提升了約15%,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進一步激發行業科創能力,多家縫企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成果顯著。
2、行業自主核心技術體系持續完善
行業科研經費持續高位投入,根據協會抽樣調研,行業科研投入約占銷售總額的4.56%,創新動力強勁,自主核心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科研方式方法不斷豐富,規上企業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的比例已接近90%,行業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
3、加強數字化技術改造,制造能力持續增強
行業圍繞提質增效、節能環保的發展需求,以提升供給質量為目標,持續開展工藝技術改造:如杰克年產110萬臺智能聯網化縫制裝備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琦星公司年產2萬套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產業化技改項目、中捷公司年產10萬臺高效智能縫制設備生產線技改項目、杰羽公司縫紉機殼體自動化無人生產線、樂江公司機殼加工升級改造自動化柔性加工線、信勝公司智能繡花機生產線、川田公司模板機架大型加工中心,行業整體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均有顯著提升;凱斯、川田、寶宇、樂江、順發等企業,優化升級生產基礎設備和工藝技術,提升殼體、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在強化產品質量檢測、促進節能減排方面,山龍、衣拿等公司購置新設備,完善檢測項目,多家縫企進行了金工、電鍍、涂裝、除銹、供電工藝及設備的優化和改造……
4、科研創新成果保持高位增長,產品體系日益豐富
2021年行業申請各類專利總計8775件(國家專利數據庫公開),同比增長19.78%。其中,發明專利2219件,同比增長19.3%。抽樣統計顯示,骨干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平均年投入約62萬元,發明專利申請量和專利質量穩步提升,骨干企業專利意識日益增強,自主研發的內生動力強勁,整體科研創新保持高位增長。
產品技術發展趨勢
隨著科研持續深入,2021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產品智能化轉型升級邁上了新臺階,行業產品技術發展主要呈現以下趨勢:
1、智慧縫制工廠整體解決方案加速落地
緊跟下游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步伐,杰克、大豪、瓊派瑞特等公司在智慧縫制工廠管理系統和成套化設備研發已趨于成熟,覆蓋服裝、家紡等領域的樣板工廠建設不斷擴展;針對用戶個性化定制需求,上工富怡、明興、威士、元一、威士等公司在裁剪、自動化生產線、倉儲系統等局部場景智能化改造方面均有成熟的方案落地,企業高質量供給和數字賦能協同能力快速提升,加速了行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2、基礎共性與核心技術攻關有效增強
圍繞“十四五”技術路線圖,行業持續開展基礎共性與短板技術攻關,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已取得有效突破。如:
骨干企業對縫料邊界智能識別,壓腳、線張力自適應、自調整及控制,針距自動控制調節,多步進獨立驅動集成控制等技術已日趨成熟;
對縫紉在線監測技術,柔性面料抓取及輸送,縫制機械模塊化設計及機構,高精度數字化控制,機器視覺等技術正在加速開展技術攻關;
對鏡像縫紉,立體縫紉,機械手/機器人輔助加工等技術研究日益深入。
此外協會啟動2021年度“縫制機械基礎理論及短板軟課題研究”計劃項目,征集22家企業54項研究課題,入圍24項,課題覆蓋面廣泛,切合行業技術升級實際需求、導向明確,進一步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3、產品質量穩步提升
行業系統化品質提升活動持續深入開展,行業整體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協會啟動了企業標準“領跑者”計劃,在高速平縫機領域進行了先行先試工作,13家企業成為首批縫制機械領域企業標準“領跑者”。此外,杰克公司的智能縫制設備未來工廠入選2021年浙江省未來工廠,上工申貝公司的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智能工廠、琦星公司機器人產業園、成功投產,行業累計30多項產品入圍浙江制造“品字標”認證。
4、圍繞用戶需求的數控、智能化產品性能提升持續推進
隨著下游用戶對高端化、智能化產品需求的大幅增長,行業持續開展縫料邊界智能識別、智能傳感、多軸聯動控制等技術研發與完善,加速智能化產品迭代升級,自動剪線,縫料、底線實時檢測,針距、線張力、抬壓腳縫紉參數自調節等功能已在各類機型之中大規模普及,在平縫機領域,具有智能控制技術的產品占比已達38%。
2022年行業科技發展建議
2022年是行業推進“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整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面臨新一輪全球科技和產業變革,行業要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智能轉型,結合現階段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行業應在如下方面進行重點部署:
加強行業科研發展戰略規劃
圍繞“十四五”技術路線圖,研究確定行業各領域及各自企業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計劃,持續開展縫制工藝和縫制基礎原理等行業共性基礎研究及關鍵技術的突破,加強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前瞻性技術的應用研究,進一步完善行業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體系。
全面推進數字技術與行業深度融合
一是加強智慧縫制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相關技術攻關,圍繞下游服裝、鞋帽、家紡等產業鏈轉型升級需求,持續推進互聯網技術、機器人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推進智慧縫制樣板工廠及示范項目建設。
二是加強服裝、制帽、制鞋等領域工藝革新需求的挖掘和對接,針對性開展數字化、定制化縫制單元及成套設備的研發,如3D縫紉機器人、汽車座椅及安全氣囊智能縫制生產線、皮革的視覺檢測縫紉加工線等。
三是提升智能單機整體水平,擴展單機功能,加強互聯網、多軸聯動控制、模塊化、機器視覺、智能控制、微油潤滑、在線監測等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持續推進智能單機迭代升級。
持續推進質量保證體系
一是完善企業標準體系,合理規劃企業標準結構,建立企業標準執行、監督、改進機制,培養標準化專業人才,提升企業標準文本質量水平;二是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引進數控加工中心、智能機器人等先進制造裝備,建立數字化鑄造、金加工、涂裝、裝配、倉儲生產線,全面提升縫制設備制造工藝和品質;三是提高產品質量檢測水平,可通過自建產品檢測實驗室或專業檢測機構,加強核心零部件質量與整機性能檢測,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建立優質品牌意識。
加強產業技術交流與共享
一是加強上下游產業鏈交流與協作,拓展信息交流渠道,針對下游技術路線、工藝工序的痛點問題展開專題技術攻關與產品研發,深入需求挖掘,提升效應效率,增強服務能力;二是轉變科研思路,開展企業間的技術交流和技術協作,開放技術資源與知識產權共享,整合優勢資源,聚焦核心技術難題開展創新研發,積極參與行業專利共享平臺組建;三是深挖產學研用研發平臺潛力,增強創新能力,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
聚焦高端人才,健全人才隊伍
積極開展人才規劃,以企業為主體,重點圍繞創新性、復合型科技人才,建設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一是進一步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立合理的人才引進、培訓、激勵制度;二是豐富行業人才輸送渠道,聯合專業院校、研究所等機構,以高層次、緊缺型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建立聯合人才培養計劃和科研合作團隊;三是通過產業鏈技術交流與行業科技人才培養計劃等活動,開展知識系統更新、共性問題研討等工作,搭建人才成長、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