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車跳線 針織料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嗎?
,坎車本來就是為針織發明的。不需要什么辦法。位置對好就能做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中的地位依然鞏固,
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也不斷增強。
“今年以來,隨著周邊國家生產端的逐步恢復,去年回流到國內的部分外貿訂單再次流出。總體看,這些訂單流出的規模是可控的,影響是有限的。”
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談及疫情下國內部分行業出現訂單流出和產業外遷現象時表示,中國已經連續13年位居全球貨物貿易出口第一大國。隨著國內產業的持續升級,要素結構在發生變化,一些企業主動進行了全球布局,將他們一部分的制造環節轉移到國外,這是貿易投資分工合作的正常現象。
李興乾明確指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當中的地位依然鞏固。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在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能力及專業人才方面有明顯優勢,中國的營商環境在持續優化,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越南快速復蘇引關注
過去數月,在實施更為寬松的疫情管控措施后,東南亞經濟迎來快速復蘇,其中越南以強勁的經濟表現引來眾多關注。
數據顯示,1—3月,越南憑借超5.0%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領跑亞洲;4月,越南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17個月來的新高,呈現消費者支出快速拉動需求復蘇之勢;到5月15日,越南2022年以來的進出口總額已達2705.6億美元,同比凈增360.1億美元,增幅達15.4%。
與此同時,由于3月以來多地疫情呈現散發之勢,中國在本輪疫情中被波及的范圍不斷擴大,導致多地產業鏈、供應鏈受阻,給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造成明顯沖擊。在此影響下,企業訂單外流、進出口增速放緩……一時間,“越南將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論調再起。
在模仿追趕了中國幾十年后,“越南制造”現在已能取代“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嗎?我們是否需要過分擔憂越南等國家對中國出口造成的替代影響?
其實,在出口貿易方面,中國與越南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目前兩國的產業結構決定了合作與互補仍是雙方經貿往來的主流。中國多年來已形成完備的產業鏈及配套優勢,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很難在短時間內被完全取代。也正因此,在過去兩年實現經濟快速復蘇的中國已成為引領世界經濟恢復的重要力量。
近段時間以來,因為疫情反復而導致中國企業訂單外流的情況,其實在2021年的越南亦有上演。彼時,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疫情防控形勢嚴峻,隨著大量海外訂單流入中國,也有聲音提到此前遷移到越南的產業鏈要遷回中國。但這實則是疫情影響下的部分訂單與產能重新分配,并非產業鏈的整體遷移。
再看近年發展迅速的越南制造業,其本質依然是產業鏈的低端轉移,比如越南的出口貿易有很多或是來源于中國企業的業務延伸,又或是依賴于中國原料、設備的供給,若言趕超中國還尚待時日。
畢竟,產業鏈的整體遷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無論是投資建廠、人才培養,還是完善產業配套、物流運輸等,都需用大量的時間去培育與發展。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受持續疫情影響,不少歐美、日、韓企業正加速多元化產業布局,向越南等國家擴大投資、轉移產能,越南正是借助這股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東風”快速發展本國經濟,在疫情期間穩健復蘇,持續保持經濟正增長。
對中國而言,得益于過去幾十年的產業積累,中國與發達國家在制造能力上的差距逐漸縮小,預計疫情過后,全球產業鏈的東移將帶動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的高端制造業都向東轉移,屆時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在內的東亞及東南亞國家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而這正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機遇所在,中國制造也是時候該寫下自己的新故事了。
“我在越南建廠五年來……”
“從越南防疫管控全面放開后,很多訂單正加速轉移至越南。”據江蘇吳江市和合織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東介紹,當地工人在確診新冠肺炎后,通常是請假在家休息,約一周的時間就可恢復正常上班。目前,越南工廠的復工復產率已達到疫情前的90.0%以上水平,不少服裝廠都是滿負荷運行狀態。在此帶動下,企業在越南的工廠——騰龍紡織的面料生產訂單已經排到10月份,相比國內工廠的訂單情況要更為樂觀。
按照其項目規劃,越南工廠分為三期建設,首期工程——騰龍紡織已在2021年正式投產運營,如今年產能達2000萬米,主要為客戶指定的越南工廠供應春亞紡、滌塔夫、四面彈等滌綸梭織面料。
談及中越兩國的產業發展,張建東認為,目前紡織服裝產業仍是以互補為主,因為很多紡織原材料需要從中國進口到越南。以此輪疫情為例,盡管不少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受到國內疫情影響,令訂單回流到越南,但滿負荷生產的越南服裝廠亦受限于中國原料運輸困難,導致生產周期變長。
“現在,很多品牌客戶都在越南尋找可替代的原料工廠,但越南紡織原料企業并不多,發展也比較緩慢,預計在短期內想要超越中國是不可能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南產業鏈在未來三五年逐步完善后,將會在中低端產品方面與中國形成明顯的競爭關系。”張建東表示。
事實上,在穩定的營商環境、優惠的關稅條件等多重因素吸引下,近年越南的投資熱度持續上升,愿意來越南投資的外商越來越多。這也導致越南工人工資快速上漲,并開始出現招工難問題。在5月份,一家越南服裝廠開出高于2021年的月薪—700萬~1000萬越南盾(約合人民幣2100~3000元),卻依然沒有招滿急需的300名制衣工。
張建東認為,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很可能在三五年后越南的人工成本競爭優勢將逐步減弱。不過,他依然很看好未來三年越南市場的發展,并預計年增長率將達20.0%以上。
不僅是和合織造,包括天虹集團、申洲國際、華利集團等已在越南建廠的紡織服裝企業都有在越南擴大產能的計劃。而這背后固然是企業著眼于全球的多元化布局,但亦體現了近年越南紡織服裝出口貿易“風生水起”的發展勢頭。據越南海關統計,一季度對越南出口增長貢獻最大的商品類別就是紡織服裝,實現出口額達86.8億美元,同比增長20.3%,為2012年以來同期的最高增幅。
企業要走出去尋找更大的機會
“近年越南的經濟發展速度確實比較快,其發展路徑學習了中國的擴大開放和出口帶動策略,主要依靠大量吸引外資來帶動出口外貿增長,但這并不意味著越南現在就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或者越南的經濟發展將會超越中國?!鄙虅詹繃H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表示,越南的產品結構尚處于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還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原料和機械設備,彼此之間的互補性較強。
霍建國認為,越南現在主要是依靠相關貿易協定,在歐美市場上更具優勢。而中國是全世界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并且“中國制造”的整體技術水平和質量非常穩定,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中國相媲美。“2021年,我國制造業總量達到31.4萬億元,連續12年位居世界首位,包括美國等國家如果不依賴于中國供給,在供應鏈方面都會出現困難,歐洲也有很多產品供應必須跟中國合作。因此,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在目前還無法撼動?!?br />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認為,當前中國出口的核心風險并不是“越南替代”,而是全球外需的下降。其實,越南對中國產業的替代影響只是短期干擾,國內出口在下半年的系統性風險仍然來自外需的走弱。在歐美經濟高通脹及隨之而來的集體貨幣緊縮情況下,外需拉動或將進入一段低谷期。
浙商證券也認為,無論是供應鏈實力,還是出口規模等,目前越南都無法替代中國產業鏈的優勢地位。在短期內,中越兩國出口背離的主因在于疫情擾動,考慮到產業耦合程度高、貿易合作密切關聯和承接發達經濟體產業轉移的長周期趨勢等多重因素,越南出口向好仍會直接或間接地驅動我國出口向好,尤其有不少紡織服裝、家具企業出于優化成本等考慮已在越南布局,越南出口的優異表現無疑將帶動這些企業明顯受益。
據了解,目前市值近900億元的知名運動鞋制造企業華利集團在國內和越南、緬甸、印尼等地都建有工廠。由于客戶訂單及訂單預期持續旺盛,其產能一直處于緊張狀態,目前已排到2022年底。而緬甸工廠因政局變動和疫情影響,投資計劃進展緩慢,越南3個新工廠則隨著生產快速復蘇,預計在今年會有比較大的產能貢獻,并且還計劃繼續在越南新建工廠。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看來,產業轉移的邏輯不可逆,就像由當年其他國家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一樣,現在輪到中國的企業家把我們工業制造的能力、管理的能力帶到新的地方去。與企業而言,要想殺出重圍,關鍵是不能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市場里,而是要不斷地擴展市場。
周其仁呼吁,千萬不能因為疫情就被限制住了企業的觸角、眼光和信息,如果產業都是眼睛看不遠,耳朵聽不清,那未來發展的很多機會可能就沒了。越是這種時候,企業越要把“觸角”伸出去,尋找更大的機會?,F在的消費者已經變了,他們買東西的時候不在乎是哪里造的,更在乎的是這個東西好不好,靠不靠得住,新鮮不新鮮,亮麗不亮麗,要想占領消費者心智,品牌影響力比產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