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JACK,C6包縫機,起針打倒針,壓腳不壓著線,老是斷線
看不清未來,成為當下很多企業經營者的同感。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很多人擔心:隨著疫情管控全面放開,真正的變局也許才剛剛開啟。
然而,“樂觀的人在苦難中會看到機會,悲觀的人在機會中只會看到苦難。”這是美國慈善家、資本家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一句忠告。大凡成功的人,都有著自信與積極的人生態度。
蘇州瓊派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航東
當市場普遍悲觀、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樂觀自信的人會發現機會,他們充分相信,自己就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他們會主動求變,不斷地以新生者的姿態,保持競爭活力。
在去年年末的蘇錫常調研行中,我們驚喜地發現,真正優秀的企業和企業家,面對時局挑戰和行業不景氣,躺平的少,苦練內功求生求變的多,而且常常是“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色處見繁花”。
企業家精神在他們身上的體現,在于穩固的戰略定力,在于善于危中尋機、變中圖新,在于用新方法找到新出路,在于在沒縫隙的地方找縫隙。瓊派瑞特(TPET)董事長劉航東就是這樣一位企業家。
創業25年來,他從一開始做縫紉機代理到轉型為家紡、家居領域的智慧生產設備供應商,期間經過試錯、摸索、升級、進化,確立了“自動四邊縫”的品牌定位,并在不斷突破自身瓶頸的過程中,動態調整產業布局。
他的商業信條是,堅決回避低質量的市場競爭,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走”。
劉航東是浙江東陽人,東陽商幫素有“勤勇韌能義”五大特質,這跟東陽人吃苦耐勞、務實進取、精益求精的品性有關。而劉航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個性特點,則是強烈的危機意識、強大的學習能力以及對產業機會深刻而敏銳的洞察力。
不走尋常路,是瓊派瑞特(TPET)能夠走到今天的一大主因。
企業要想做強做大,首先要有持續活下去的能力與適應力。1998年,劉航東在蘇州成立了一家縫紉機貿易公司,代理經銷眾多國內外知名縫制設備品牌,經歷了多年的走南闖北。
做經銷商,最大的痛點就是要跟著客戶跑,但總跟著客戶跑也不現實,一是拖家帶口的不方便;二是跟著客戶每到一個新的區域就要經歷一次痛苦過程:要么有市場但拿不到好品牌,要么拿到好品牌但市場還不成熟。
TPET辦公大樓
沒想到,2008年的一次臺灣地區之行,讓他在與同行、終端用戶的溝通交流中,敏銳地捕捉到客戶需求的轉變——不再單純地需要縫制設備,而是對服務的需求更多地延伸到了企業管理、生產管理領域。
為此,劉航東開始認真思考如何順應終端用戶的變化、如何滿足客戶的新需求。于是也就有了轉型的第一步:搞數據采集,做產線的系統分析。這其實屬于精益生產管理的內容之一。正因為累積了多年的經銷經驗,他知道客戶真正的痛點在哪兒。
劉航東說,這個東西好不好?很好。但是就像一個人一樣,你要根據體檢報告單去改善健康狀況,就要做到堅持跑步,還不能吃太多肉,這些都要靠人為去調節,需要主觀能動性去配合。而事實上,要讓產線工人主動去配合,很難。
盡管如此,劉航東還是帶領團隊先后開發出數據采集系統、節拍自動流水線系統等產品,協助工廠發現問題,并在終端用戶領域進行大范圍推廣。
他說,“我們前后花了三年時間做這件事,或許沒收獲到很大成果,但是現在再回過頭去想,其實以前走過的這些彎路,都沒有白走?!?/p>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劉航東十幾年前就想到對產線進行數據采集、分析,其對新事物的接受之快,視野之超前,確實非同一般。
要知道,直到2012年,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的著作《大數據時代》才開始在國內風靡,并推動大數據在國內的推廣應用。而紡織服裝領域中真正將大數據應用于生產管理流程,其實也就近幾年的事。
盡管轉型第一步沒有走好,但所有的彎路都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最終都能“派上用場”。
華為一貫的思想,就是客戶需求導向優先于技術導向,尤其是在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因為未來的技術選擇或技術方案會很多,如果能把客戶需求把握住,把客戶需求的趨勢看準,就奠定了做出正確技術選擇的基礎。
TPET也是如此,它從最初的轉型開始,就是在客戶需求的推動下,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專屬之路。
在2012年以前,劉航東帶領團隊主攻服裝自動化設備的研發與生產,后來通過對國內外市場的調研,他慢慢發現:家紡行業大部分產品都是“四邊縫”,相較服裝而言更加標準化、模塊化;而這恰巧迎合了當今市場客戶的需求。
超細經緯編橫縫機 ET-5811
歷經三年磨礪,到2015年首臺超細纖維毛巾機成功推向市場。
隨后,劉航東廣納賢能,開展院校合作,成立服裝工藝發展研究中心、全自動四邊縫研發中心,將“四邊縫”理念拓展到更多家紡領域,如毛巾、床單、毛毯、枕套、被套、窗簾、旗幟、手術巾、腹部墊等,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四邊縫”縫制設備也相繼推出,以自動化代替人工,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
一晃五六年過去了。劉航東坦言,公司又遇到了增長瓶頸。因為單純做設備也有痛點,特別是非標自動化產品,它不像縫紉機兩三年就可能更換,而是通常都需要8-10年才有可能去淘汰換新。這就導致市場慢慢飽和。再加上量做不上去,整體營業額也就起不來。要破除發展瓶頸,需要“向內求、向上走”。
劉航東的策略是:一方面,保持研發力度,針對目前市面上沒有的服裝、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的智能設備進行重點研發。如TPET正在研發中的服裝成衣視覺云檢平臺。得益于蘇州良好的營商環境,以及在設計及軟硬件配套上的優勢,TPET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條研發路徑。
另一方面,TPET憑借十多年在縫制機械設備及控制系統研發的經驗優勢,開始做一部分產品化的延伸。
因為家紡的覆蓋面太大,量也很大,劉航東就選擇了一些相對較窄的常用場景,去做一些探索,以此來彌補設備市場持續增長乏力的短板。
他說,TPET現在出口的設備不多,但客戶幾乎90%以上都是出口型的,所以無論是中美貿易摩擦還是匯率變動,都對這些客戶產生了較大影響。
因此,他在選產品找項目時的第一個考慮,就是一定要是消耗品,也就是每天要用的東西。
第二,一定要是內循環的,不受國際形勢的影響。
第三,該產品人工成本占比必須要占到總成本的20%以上。只有這樣TPET才會有機會。
這里有必要提一下TPET的智能工廠平臺。這是劉航東另一個創新型探索。
這個平臺內嵌了六個模塊,分別是產業服務、垂直電商、智能制造、動態契約、產業協同和工業物聯,它將各類產業的專項服務、垂直電商的在線服務、家紡智能制造、家紡產業鏈的信息共享與交換以及生產設備的物聯網化等有機融合在一起。
另外還附加了一個智慧Saas系統,包括一網兩端,一網指的是Mes系統,兩端指的是生產端和業務端的兩端APP的數據協同應用。
通過工業軟件系統的應用,可以幫助傳統的家紡制造企業實現敏捷化排產、可視化派工、精細化生產、績效管理、圖表化分析和數字化運營。
其整體的流程框架是,TPET對于系統的開發,不僅有縫制的生產制造環節,也將涉及到制造、染整、縫制、包裝、電商等各個環節的數字化管理。
客戶通過云平臺進行各項服務的運營,經訂單統籌環節完成交易雙方的產能匹配,再通過引擎管理,生成訂單明細以及物料清單,最后通過制造引擎完成整個生產過程。
現場的講解員還幫我們演示了TPET研發的工業APP其中一個模塊——機聯網的應用場景。
全自動床單機ET-6660
客戶只要打開APP就可以在線化、數字化、精準化地管理工廠的設備,點擊生產記錄,可以看到他們工廠每天設備的實時產量、每臺設備的生產數據、開啟和關閉時間等等。
TPET也會定期(比如每周或每月)推送全面的數據分析給客戶,比如工廠每臺設備的工作時長、工作效率、停機效率和可提升數量等。然后可以幫助客戶對癥下藥,做好防范和改善,真正幫助客戶降本增效。
截至目前,TPET已在常州、常熟等地成立示范工廠,已有200多家客戶上線,相信隨著數據的完善和基礎面擴大,會涌現出更多的數據化應用場景。
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標準的產業互聯網路線圖。自2018年騰訊提出“擁抱產業互聯網”以來,產業互聯網就快速成為互聯網以及產業界公認的未來方向。
過去中國制造的崛起,靠的是“基建+勞動力+工廠”,從近幾年開始,拼的是“數字平臺+應用工具+新工廠”。
從這個意義上說,劉航東和他的TPET確實走在了時代前沿,他們基于對家紡產業數字化的理解,立足產業轉型高度,敢想敢干又善作善成,其探索和實干精神余勇可賈。
但是產業數字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一招制勝,需要把生產流程一個個環節逐個改造,才能從量變到質變。盡管這不是一個短平快的事業,但至少他們能夠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本身就是成功的開始。
劉航東坦率地說,真正做起來,確實也很難。因為之前想得太簡單了?!昂髞砦覀兙拖胪?,還是從最基礎的做起,慢慢來,切切實實能夠給客戶提供服務,讓客戶真正感受到數據帶來的好處了,大家才會愿意來平臺進行對接和交易?!?/p>
所有的路,不管是正路還是彎路,都要自己認真走過,不走過也就不會有切身體會。
我問劉航東董事長,自創業開始走到今天,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他回答:做任何事情都要落地,得執行,得做。
他說,盡管去年整個國際形勢和國內的疫情對TPET影響也比較大,但是信心還是很足的。“因為我們每年都在持續研發,也在管理和品控上不斷練內功,我們對今年整個市場的投資環境還是充滿樂觀?!?/p>
這就是中國的創業家。他們不僅僅有夢想,還有百折不撓的韌性和自強不息的實干精神。他們是適者生存、不僅不畏懼變化而且主動擁抱變化、創造變化的力量,也是推動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真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中堅。
從TPET和劉航東董事長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制造的燦爛明天,也看到了中國縫機行業即將破“卷”而出的光明未來。因為,善造物者天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