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機MAQI,超厚料縫紉機
美機MAQI,超厚料縫紉機
2022年,受全球市場需求不振,整機企業集中去庫存等綜合因素影響,中國縫制機械零部件行業運行遭遇斷崖式下滑。為應對短期困境,廣大零部件企業不斷強化信心,搶抓時間窗口,主動向內挖潛、向外延展,為后續發展積蓄動能,展現出強勁的韌性和潛力。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已經建立門類齊全的零部件制造與配套體系,主導性零部件本土化供給比例近 100%,且國際企業在國內的零部件采購數量和種類逐年遞增。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現有零部件生產企業超過1000家,從業人員約 3-4萬人,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津冀、廣東等地區,年產值超過 1000 萬元且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企業超過200家。
生產情況
據初步估算,2022年零部件(不含電控)行業年工業總產值約92億元,同比下降約44%,其中主營包縫機、繃縫機等零部件的生產企業下滑尤為嚴重。據協會對主要細分領域單項產品冠軍企業、優勢企業共計80家零部件骨干企業調研統計顯示,80家企業工業總產值合計為37.4億元,同比下降約35%。值得關注的是,截止2022年年底,超三分之一的裝配型零部件生產企業積累了一定量庫存,部分企業庫存接近六個月滿負荷產能量。
經濟效益情況
據協會對80家零部件骨干企業調研統計顯示,2022年利潤總額約為3.46億元,平均凈利潤率約為 9.3%,歷史首次低于10%。預估零部件產業整體利潤率為6%左右,創下有統計記錄以來的最低值。另據80家企業數據,運營成本快速增加,尤其人工支出上升較快。
雖然2022年零部件產業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廣大企業主動調整、迎難而上、積蓄動能,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主要零部件企業搶抓時間窗口,緊緊圍繞“創新驅動、質量為先、需求導向、智能轉型、結構優化”五個方面工作,持續塑造與縫機強國相匹配的產業強基強鏈,在軟硬件升級改造、兩化融合及數字化升級、踐行三品戰略等層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協會不完全統計,80家骨干零部件企業 2022年總產值占比全零部件領域接近40%,集中度較2021年再次提升。資源不斷向各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傾斜,這類企業在競爭中獲得更多資源,產品質量持續攀升,生產能力和市場黏性得到加強,品牌效應快速顯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成為不可逆趨勢。
整零戰略合作持續深入,骨干整機企業愈發重視自有供應體系的建設和打造,形成緊密的共同體。整零系統化協作新體系和新格局愈發完善,零部件企業深耕自身領域基礎技術研究和內功凝練,在整機設計研發、性能改善、售后服務等各環節都發揮出積極作用;隨著整機科研創新加速,對供應體系提出新的要求,由此帶動零部件企業生產工藝、硬件設備快速更迭,行業生產端整體供給質量日益提升。
零部件競爭邊際愈發模糊,常規差異化發展和分工格局被打破,不同品類跨界交叉競爭、同類產品不同客戶間交叉競爭等趨勢愈發明顯;企業供應配比受總體產能限制,“選邊站”成為新常態,需要決策者做好定位和規劃。而突破工藝限制,以滿足整機需求為導向的新產品配套和協作,成為新的發力方向。零部件銷售方式加速轉型,銷售模式加速向線上發展。
2022年,制約零部件產業前行的多個瓶頸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于勞動力問題,成為制約發展的最根本瓶頸;產業發展不均衡,細分領域企業分化加快;低利潤率與持續投入的矛盾日益突出。
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023年,廣大零部件企業應進一步堅定信心,以《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為指導綱要,把握好行業發展規律,從如下方面進行著力:
應當確立長線思維,將信心放在首位,堅守主業,引領企業實現更高層級發展;其次,依照發展實際,認真研判未來發展方向,做好戰略規劃,有步驟、有目標的去階段性實施。
零部件企業應更加深入以“專精特新”為發展主方向,在各細分領域做精做專做強,進一步優化、提升零部件整體制造水平,夯實行業優勢配套體系基礎。
強化整零協作,夯實“強基”地位
零部件企業要加強自身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落地應用,務求實效,真正實現供需快速響應,延展到設計、研發、售后服務等全產品生態的相統一、相匹配的同步發展新格局。
發揮產業優勢,拓展同心多元化
廣大零部件企業應以戰略內核、價值核心為中心,以獨特的競爭能力、獨特價值、資源優勢為主,在同心多元化層面進行更多嘗試。
積極踐行行業責任,推動質量標準工作
在行業全面站上縫機強國新起點后,作為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錨定強國第一陣營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強基”,骨干零部件企業要肩負起更多行業責任,推動、促進行業整體發展。
2022年基本情況
產業格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已經建立門類齊全的零部件制造與配套體系,主導性零部件本土化供給比例近 100%,且國際企業在國內的零部件采購數量和種類逐年遞增。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現有零部件生產企業超過1000家,從業人員約 3-4萬人,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津冀、廣東等地區,年產值超過 1000 萬元且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企業超過200家。
生產情況
據初步估算,2022年零部件(不含電控)行業年工業總產值約92億元,同比下降約44%,其中主營包縫機、繃縫機等零部件的生產企業下滑尤為嚴重。據協會對主要細分領域單項產品冠軍企業、優勢企業共計80家零部件骨干企業調研統計顯示,80家企業工業總產值合計為37.4億元,同比下降約35%。值得關注的是,截止2022年年底,超三分之一的裝配型零部件生產企業積累了一定量庫存,部分企業庫存接近六個月滿負荷產能量。
經濟效益情況
據協會對80家零部件骨干企業調研統計顯示,2022年利潤總額約為3.46億元,平均凈利潤率約為 9.3%,歷史首次低于10%。預估零部件產業整體利潤率為6%左右,創下有統計記錄以來的最低值。另據80家企業數據,運營成本快速增加,尤其人工支出上升較快。
進出口情況
(1)出口情況
2022年,零部件出口整體呈現平穩趨勢。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累計出口縫制機械零部件8025萬公斤,同比略降4.46%;出口額4.7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見圖1、表1)。出口市場方面(見表2),印度、越南、尼日利亞、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位列前五名。
(2)進口情況
受需求下行拖累,2022零部件進口需求量額同降。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2我國累計進口縫制機械零部件156.7萬公斤,同比下降32.84%;進口額7356.7萬美元,同比下降16.76%(表3、圖2)。
2022年縫制機械零部件進口地區情況表
2022年行業發展特點
雖然2022年零部件產業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廣大企業主動調整、迎難而上、積蓄動能,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高質量發展加速,階段性成果顯現
主要零部件企業搶抓時間窗口,緊緊圍繞“創新驅動、質量為先、需求導向、智能轉型、結構優化”五個方面工作,持續塑造與縫機強國相匹配的產業強基強鏈,在軟硬件升級改造、兩化融合及數字化升級、踐行三品戰略等層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細分領域強者愈強,產業集群差異化發展
據協會不完全統計,80家骨干零部件企業 2022年總產值占比全零部件領域接近40%,集中度較2021年再次提升。資源不斷向各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傾斜,這類企業在競爭中獲得更多資源,產品質量持續攀升,生產能力和市場黏性得到加強,品牌效應快速顯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成為不可逆趨勢。
整零協作持續深入,機遇挑戰并存
整零戰略合作持續深入,骨干整機企業愈發重視自有供應體系的建設和打造,形成緊密的共同體。整零系統化協作新體系和新格局愈發完善,零部件企業深耕自身領域基礎技術研究和內功凝練,在整機設計研發、性能改善、售后服務等各環節都發揮出積極作用;隨著整機科研創新加速,對供應體系提出新的要求,由此帶動零部件企業生產工藝、硬件設備快速更迭,行業生產端整體供給質量日益提升。
產業格局持續優化,競爭或將加劇
零部件競爭邊際愈發模糊,常規差異化發展和分工格局被打破,不同品類跨界交叉競爭、同類產品不同客戶間交叉競爭等趨勢愈發明顯;企業供應配比受總體產能限制,“選邊站”成為新常態,需要決策者做好定位和規劃。而突破工藝限制,以滿足整機需求為導向的新產品配套和協作,成為新的發力方向。零部件銷售方式加速轉型,銷售模式加速向線上發展。
瓶頸問題仍待破解
2022年,制約零部件產業前行的多個瓶頸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于勞動力問題,成為制約發展的最根本瓶頸;產業發展不均衡,細分領域企業分化加快;低利潤率與持續投入的矛盾日益突出。
2023年發展展望及建議
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023年,廣大零部件企業應進一步堅定信心,以《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為指導綱要,把握好行業發展規律,從如下方面進行著力:
堅定信心,搶抓機遇
應當確立長線思維,將信心放在首位,堅守主業,引領企業實現更高層級發展;其次,依照發展實際,認真研判未來發展方向,做好戰略規劃,有步驟、有目標的去階段性實施。
以“專精特新”為指引,做強細分領域頭部企業
零部件企業應更加深入以“專精特新”為發展主方向,在各細分領域做精做專做強,進一步優化、提升零部件整體制造水平,夯實行業優勢配套體系基礎。
強化整零協作,夯實“強基”地位
零部件企業要加強自身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落地應用,務求實效,真正實現供需快速響應,延展到設計、研發、售后服務等全產品生態的相統一、相匹配的同步發展新格局。
發揮產業優勢,拓展同心多元化
廣大零部件企業應以戰略內核、價值核心為中心,以獨特的競爭能力、獨特價值、資源優勢為主,在同心多元化層面進行更多嘗試。
積極踐行行業責任,推動質量標準工作
在行業全面站上縫機強國新起點后,作為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錨定強國第一陣營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強基”,骨干零部件企業要肩負起更多行業責任,推動、促進行業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