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機MAQI,電腦平縫機調速度
美機MAQI,電腦平縫機調速度
一個多月前,裁床巨頭力克的一紙維權聲明,讓很多國產品牌驚出一身冷汗。
特別是在智能裁床領域,更是“東邊日出西邊雨”。有人波瀾不驚,有人膽戰心驚。
這世上從沒有免費的午餐。那些波瀾不驚甚至云淡風輕的,都是秉持長期主義、且擁有某種能力創新體系的優秀玩家。
武漢科普易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能)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它地處鄂東大地上的鄂州小城,是那么低調,卻又那么耀眼。
CISMA展會現場
近幾年來,易能展現出一種自生長、自進化、自超越的能力,且成長速度驚人。從2013年至今,它僅用10年時間,就從一家主做激光軟性切割的公司,幾乎從零開始,轉型發展成為國內中高端智能裁剪領域的“小巨人”。不僅技術創新能力優秀(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及軟件著作權),而且產銷量已占到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創業需要很多能力,如戰略構思、資源整合、團隊管理、利益協調,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德魯克將這些能力統稱為“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有人會問,從0-1的突破,易能是怎么做到的?它又是如何在殘酷無情的市場競爭中打出來的?
答案就是這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武漢科普易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學軍
如果有機會跟易能的創始人和高管交流,你一定會驚訝于他們的務實與干練,也會被他們自由奮斗、不懈進取的精神特質所感染。這其實也是中國企業家群體所共有的特性。每一個戰略思考、每一個市場動作,都圍繞著“創新”展開。每一個進步,每一次突破,也都與企業家精神息息相關。
定位中高端,以售前售后服務為抓手
易能是偶然踏入智能裁剪領域的。
那是在2013年,董事長陳學軍第一次在CISMA上看到裁床,憑經驗就大概估出了它的硬成本。算來算去,他們認為這里面大有機會。
當時,和鷹的自動裁床一臺可以賣到100萬元,法國力克的賣200-300萬元。他們認為,裁床實際的市場需求很大,但為什么下游企業接受度不高?還是因為設備的成本偏高,且沒有完全實現國產化。此外,當時的行業從業者也已經習慣了高溢價、高利潤,誰也不想改變,或者說沒有太大的動力去改變。
易能就像一條鯰魚似地游進來。當時小米剛剛創立兩年多,極致性價比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
“裁床是不是也可以像小米一樣做出極致性價比?”易能創始人之一、現任營銷總監周炎說,“那時候我們就在思考,如果讓裁床能適應更多的用戶群體,為用戶匹配上更便利和即時的售后服務,同時還能幫助他們解決某些實際的生產問題,是不是就有機會讓裁床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
科普易能產品 KP-ES20系列
裁床并非傻大黑粗的傳統基礎工業品,但是易能此前因為有10年的熱切割行業積累,本身就擁有成熟的控制軟件研發團隊和機械、電氣工程師團隊,熟練掌握六軸五聯動、五軸四聯動等的自動化控制技術。再加上同樣成熟的生產制造、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團隊,切入裁床行業并不難。
真正難的,是如何讓全新的客戶群體認識易能,并心生信賴。有多少信任的空間,就有多大作為的空間。
因此,在確定好服務中端客戶的市場定位后,易能為了贏得下游客戶的認可和信任,祭出了“三板斧”。
第一,首先打出“普惠全球”的口號。這個口號既很講政治,又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因為“包容普惠、互利共贏才是人間正道”。
第二,董事長親自帶隊談客戶。
周炎說,公司前50個客戶、甚至前100個客戶,都是老板親自參與,一臺臺推銷出來的。“老板就是推銷員。直到現在,老板還在堅持去談客戶。讓自己始終保持一個推銷員的角色,是一個健康良性的企業必不可少的特征。”
科普易能生產制造車間
第三,更注重售前、售后服務。通過大量的服務,讓客戶看到自己的專業度和用心解決問題的態度,從而贏得客戶的信任和口碑。
周炎說,易能真正做到了服務至上,比如說售前提供授權方案、解決方案;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改進不同的機器性能,有針對性地開發出很多適應性功能,等等。售后及時幫助客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重在提升客戶價值。為了實現服務的即時性和專業度,易能直營的售后體系幾乎遍布國內所有省份,尤其是經濟強省。甚至幾十公里范圍內都有很多服務網點。
小米原則的核心,是“感動人心、價格厚道”這八個字。堅持這樣的原則,以厚道贏得用戶,最后才能實現“得用戶者得天下”。所謂厚道,即用壓低的硬件利潤率和極高的性價比和用戶成為朋友。
隨著很多老客戶口口相傳轉介紹,易能逐漸在智能裁剪領域成長起來,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了一席之地。
科普易能產品 KP-LS系列
立足服裝,向更多高難度領域全面拓展
2013年切入冷切割行業的時候,易能并沒有將業務局限在紡織服裝領域。因為當他們發現這個市場時,服裝類的切割既非藍海也非紅海,于是獨辟蹊徑,專挑“硬柿子”捏,將業務重點放在其他人不愿涉足的“難、雜”行業上。
比如毛絨玩具、箱包以及SBR(丁苯橡膠)等,這些冷門細分行業對切割技術要求更高,也更能體現出易能的競爭實力。
陳學軍董事長說,易能本身就有軟件研發、機械等的技術基礎,那么又跟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紡織大學聯合,一起研發新的系統。
在技術攻關過程中,易能也取得了很多突破。“比如我們在熔灼問題(刀片發熱會帶來不透氣面料的粘連)的處理上,應該說相比其它競爭對手而言取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而且我們軟件的一些工藝處理,比如在毛絨玩具和其它一些特殊領域的適應性功能的開發,都有自己的發明專利。每一項發明專利在行業內也都是比較領先的。”
科普易能生產制造車間
以“熔灼”的解決為例。這個問題此前一直給冷切割行業帶來很大困擾,易能為此做了大量實驗,自主研發出一個結合了水冷、風冷、油冷的超級冷卻控制器,獲得一項發明專利。
這一問題的解決,大幅提高了客戶的生產效益,并直接推動了易能在箱包和羽絨服行業里的市場占有率。
周炎說,“我們一開始選擇的角度就是要嘗試不同的行業,并形成一定的壁壘。現在易能在很多細分行業里的市場份額基本上占到90%以上,比如在SBR行業,當很多同行還不了解這種行業的時候,我們的份額已經占到95%以上了。”
要做到適應性行業的全面發展,這并不容易。它其實很考驗企業和管理者的眼光、韌性和進取心。
因為一旦一個企業能夠游刃有余地深耕某個行業,無論是生產、研發還是銷售、售后都習慣了某種節奏之后,它就會逐漸陷入一些慣性的思維模式。
比如,“突然有一天,另一個行業的人來告訴你,說你這個產品我們試完之后還不行,需要很多改進。一般情況下,這家企業從老板到員工都會很反感,他們會有一種天然的抵觸。但是我們不會,我們會很興奮,要迎難而上地去攻克。”
產品細節
勇于向高處行、向難處行,這是易能目前取得良好競爭態勢的一大法寶。這種“偏向虎山行”的策略,反而為其在服裝領域的深入拓展提供了降維優勢。
“接觸了其它難的行業之后,我們就發現裁床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于是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發,解決了客戶的一些適應性需求。”周炎說,“其實我們能成長這么快,也要感謝第一批和第二批用戶,它們教會并幫助了我們成長。因為如果沒有大量用戶數據的積累,你就沒辦法去把產品做得那么好。”
通過持續解決客戶的痛點和難點,客觀上提升了易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了共性基礎技術的積累和發展。這是易能不斷去嘗試新行業、新機會的立足點。
敢于去挑戰,不讓自己待在舒適區
在當下這個普遍“卷”的時代,在存量博弈中尋找增量越發困難。這里的關鍵在于企業本身。要么足夠地差異化,要么有極致性價比,做到這一點,機會依然遠遠大于挑戰。
但前提是不能躺平,要不斷嘗試有方向、有質量的“折騰”。很多情況下,折騰并不一定會成功,不一定都能帶來創新的結果。但要創新,必定要折騰。企業家的本質就是勇擔風險和不確定性。
易能這家企業就是這樣。它一直在不斷地挑戰,不斷地創造,不斷地選擇,不斷地納新,不讓自己待在舒適區。
“先人一步的背后,其實是別人看不見的很多東西。比如我們幾乎從沒有星期六星期天,我們從不讓自己很舒適。大家都很累,但仍然一直在前進。”
科普易能公司新廠房
周炎說,易能時常都有一種危機感,包括當下這個階段,盡管做了那么多行業,很多地方做得很好了,份額做得這么大了,但仍然有危機感。“明年的客戶在哪兒?后年的客戶在哪兒?因為你總有做完的那一天。”在他們看來,除非有顛覆性的創新,催生出增量需求,否則在一個存量市場、成熟市場,企業擅長的客戶群體,只會越做越少。
這就要求企業不得不躍遷到其它定位空間,去尋找更多有價值的客戶,去搶奪更多的市場份額。這也是易能為什么要持續升級的原因所在。
尤其是近期類似力克維權這樣的市場動態變化,也給了易能很好的發展時機。陳學軍董事長說,“我們很快就會推出一個獨立的品牌,作為一個高端品牌來運作,同時會跟德國合作伙伴進行戰略合作,研發一款適合中國市場的控制系統。所以說我們依然會走得更高一點。“
他說,現在國產裁床在精度上已經不比國外的裁床差了,但是實際上在其它方面還是有一定差距。“差距在哪兒?差距在中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在材料使用壽命和軟件的基礎算法上,還有一點點差距。”
管理層很低調,也很謙虛。他們對行業的強者很尊重,但尊重并不代表低人一等。在智能裁剪領域近20年的沉淀和錘煉,讓它已經可以很自信地向更高處發起挑戰。
盡管差距還有那么“一點點”,但易能的穩健和務實,足以使其成為一個在全球范圍內都令人生畏的挑戰者。
這么多年來,易能沒有一分錢貸款,完全依靠自有資金滾動發展。它的人才流失率非常低,不超過1%。這么優秀的企業背后,一定有一位優秀的領導者。
周炎說,“我們董事長是一個很愛分享的人,無論是對股東、對高管還是對員工,他從來都是樂于分享。而且,他很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授權,把一個大型組織變成了多個靈活、獨立的小組織,決策和執行效率非常快。”
一個好老板,加上一個好的市場策略、好的研發和落地執行團隊,整個組織又有同一個目標,只要過程中不犯錯,就會一直往前走,走向全球。
回顧易能近30年的創業發展史,你會發現它在一個堅韌、務實的進化過程中,積累了非常寶貴的全鏈條產業能力,包括極致成本效率、多元靈活機變、高度貼近用戶、殘酷競爭求勝、民族文化支持、產業群聚效應、強烈學習追趕,這些能力要素其實也是中國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共同財富。
在當下行業面對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易能讓我們看到了什么叫踏實進步,什么叫久久為功。抱著改善主義、漸進主義的態度,精微創新,深度積累,這就是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