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篇 · 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現狀與未來
(接上期,本文根據第十二屆縫制機械行業
主干企業峰會錄音整理)
時代的一粒沙,落在個體頭上都是一座山,這是我們關注研究宏觀形勢的意義。宏觀轉變的洪流,會把微觀世界裹挾進入這個大時代。
日前,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主任董奎勇從紡織強國建設目標完成情況、2020年紡織服裝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對未來形勢的基本判斷、新時期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方向等4個角度,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現狀與未來進行了深刻剖析。
行業走勢預判
綜合來看,對2021年整個形勢的預判總體樂觀。首先,國際市場環境方面,隨著疫苗普及、治療方法有效性和可得性上升以及相關措施的共同作用,預計二季度全球增長勢頭將有所改善,預期全年或實現5.5%的增長。全球市場回暖為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出口需求奠定基礎,為行業穩定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國內市場環境方面,我國設定了6%以上的經濟增長目標,為我國紡織行業創造了穩健發展的宏觀環境保障。伴隨國家經濟的持續回暖,帶動居民收入的增長,居民消費需求逐步穩定,消費信心持續修復,為消費需求穩定和消費潛力釋放奠定基礎;疫情倒逼消費端向線上加速滲透、消費模式快速發展,線上消費成為突出的增長市場;在“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的政策指導下,各地紛紛針對消費落實政策,國內的增長可以預期,消費市場必將實現繁榮。
綜合判斷,2021年,我國紡織服裝行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均會得到改善,生產將繼續鞏固恢復態勢,出口會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國內消費市場也仍將持續回升態勢。
發展形勢判斷
疫情的發生使得百年變局的特征加速演化、更加鮮明,大家也能深刻感受到我們面臨的兩個大局——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提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為我國經濟發展、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如何把握戰略機遇期,適應變局,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今后形勢有以下幾個基本研判:
1. 全球價值鏈呈現縮短與內化的趨勢
幾乎所有商品的貿易強度(即總出口與總產出的比率)都有所下降。發展中國家創新和產業配套能力增強,許多產品實現了國內生產,本土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產品的自產自銷增多。也就是說大家用自己國家生產的東西更多了,這也是我們所倡導“雙循環”中的以內循環為主。而價值鏈的變化意味著產業發展重心需要進行相應調整,行業需要加快形成立足內需市場的開放型經濟。
2. 以區域化為特征,經濟全球化進入深度合作的新階段
中國紡織工業要鞏固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需要更加開放,積極參與、深度融入區域經貿合作。去年逆向化潮流明顯,立足全球化,中國簽署了很多雙邊和多邊國際協定,特別是RCEP的簽署,對行業發展、對開拓海外市場重大利好。RCEP的簽訂將有效降低貿易成本、豐富市場選擇,有效促進紡織服裝行業發展,為構建雙循環格局創造更大空間。
3. 安全與穩定成為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的重要因素
安全和穩定,成為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我們觀察到,全球產業分工邏輯由效率優先向綜合權衡安全與效率轉變。我們中國企業投資,以前是哪兒成本低去哪兒投資,現在應該綜合評判,一方面加快向產業鏈高端升級,加強自主可控與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要更加開放,推進供應鏈的多元化布局,以降低市場風險。
4. 科技創新正在改變全球產業發展的“生產體系”
當前,能源技術創新和裝備技術創新協同演進,使得整個“生產系統”的投入產出關系和成本價值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生產體系加快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以氫能技術、光熱發電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成為趨勢潮流;整個制造體系自動化、數字化轉型,使得用能成本在改變全球產業比較優勢和區域布局中的作用不斷強化。
5. 數字經濟正在重塑產業生態
數字經濟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經濟模式,賦予了產業發展新的內涵。2019年,全球47個經濟體數字經濟規模達31.8萬億美元,占GDP比重高達41.5%。數字經濟正在改變要素價值、產品形態、市場規則。
6. 綠色發展正成為重要的價值來源
數字經濟正在改變產業的價值要素,改變產品形態,改變市場規模,賦予產業發展新的內涵,綠色發展成為真正的價值來源。尤其是裝備制造業進一步加快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我們可以關注到,隨著資源消耗和經濟風險越來越高,全球綠色發展正呈現新的趨勢。根據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合的時間節點,相信很快就會傳遞到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區域,也會很快融入每一個生產企業,是我們必須要面臨的課題。
新時期行業發展方向
規劃提出了2035年的遠景目標,在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時,中國紡織服裝工業要成為世界紡織科技的主要驅動者,全球時尚的重要引領者,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推進者。
未來,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有三大發展方向:
第一個方向,全面提升核心創新能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從制造能力、技術發展和品牌創新三個方面,夯實制造基礎,塑造制造新優勢,打造硬核技術,推動技術新突破,提升品牌價值,豐富品牌新內涵。
第二個方向,提升持續發展能力,保障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安全這兩個字出現了180次,國家對安全的重視程度可想而知。一是打造以內需為戰略基點的供給體系,二是強化產業安全生態和能力建設,三是深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和綠色發展,四是完善人才支撐體系,構筑持續發展動力。
第三個發展方向,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實現產業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地發展。服裝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普遍不大,下一步要推進更加集約的產業資源配置,推進更加協調的區域資源配置,推進更加開放的全球資源配置。
董奎勇副主任表示,作為供應鏈的重要一環,裝備支撐在提升服裝制造能力,打造智慧化、柔性化供應鏈、加快產業數字化進程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縫制機械行業企業應密切關注國家宏觀發展的大趨勢,關注上下游行業的趨勢變化及發展方向,捕捉新的需求空間。開拓基建、環保除塵、健康防護等產業應用領域,為推動紡織服裝行業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